国务院关于坚决纠正提价或变相提价集资搞基建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7 05:50:33   浏览:992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关于坚决纠正提价或变相提价集资搞基建的通知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坚决纠正提价或变相提价集资搞基建的通知
国务院


最近一个时期,有些地方和部门采用提价或变相提价的办法筹集资金,用于办电、建厂等基本建设。这不仅增加了企业和人民群众的负担,而且扩大了基建规模,对国家建设的全局十分不利,必须坚决纠正。为此,现对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国家鼓励集资兴办各项经济事业,但资金来源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严禁擅自提价或变相提价筹集资金,扩大基建规模,增加企业和群众的负担。
二、除经国务院批准的以外,各部门、各级人民政府自行决定提价或变相提价集资搞建设的,从文到之日起,立即停止执行,银行停止拨款,并进行清查和处理。
三、各部门、各级人民政府凡是通过提价或变相提价筹集的资金,或者上交国库,或者退还原单位,由各级计划、财政、审计、银行、物价部门监督执行。所筹资金已经用于基建投资的,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妥善处理。
四、今后,如再发生擅自提价或变相提价集资搞基建的,按违反财经纪律从严查处,并按隶属关系,相应扣减国务院有关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年自筹基建指标。各地区、各部门要将清理提价或变相提价集资搞基建的情况,于九月底以前报告国务院。



1986年7月19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铜陵市市级预算单位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市级预算单位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铜陵市市级预算单位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业经2011年1月11日市政府第6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二日






铜陵市市级预算单位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对市级预算单位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管理,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加快财政支出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根据《预算法》以及国家财政部、省财政厅关于财政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级预算单位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范围,包括与市级财政有缴拨款关系的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市属企业(以下简称“部门、单位”)在预算年度内,按照财政部门批复的本部门预算,当年未列支出的财政资金,以及由财政部门管理的特设专户当年未列支出的财政专项资金。

第三条 财政拨款结转资金(以下简称“结转资金”)是指当年支出预算已执行但尚未完成,或因故未执行,下年需按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财政拨款资金。财政拨款结余资金(以下简称“结余资金”)是指支出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由于受政策变化、计划调整等因素影响工作终止,当年剩余的财政拨款资金。

第四条 结转结余资金按支出性质划分为基本支出结转结余资金和项目支出结转结余资金。市级预算部门和单位应当对结转结余资金中的基本支出结转结余资金和项目支出结转结余资金分别进行核算、统计,并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单位会计账表相关数字核对一致。

第五条 市级财政结转结余资金管理采取“单位上报、财政确认、区别对待”的原则。即每一会计年度终了,单位根据其银行零余额账户与财政部门对账一致后,集中上报单位结转结余资金及具体支出项目。财政部门区分结转结余资金性质和项目具体情况,审核确认部门和单位结转结余资金是否收回财政或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第二章 基本支出结转结余资金的管理



第六条 各部门基本支出结转结余资金分为人员经费结转结余资金和日常公用结转结余资金。基本支出结转结余资金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人员经费结转结余资金:实行全额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经费结余全部作为结余资金管理,由市财政收回总预算,用于平衡当年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或作为下一年度市本级预算安排的资金来源;实行财政差额补助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经费结余全部作为结转资金管理,由部门、单位按规定安排使用。

(二)日常公用经费结余经市财政局审核批复后,作为部门结转资金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与下一年度部门预算一并执行。日常公用经费结转资金可以用于弥补下一年度日常公用经费的开支,但不得用于提高人员经费开支标准。

(三)事业单位基本支出当年未使用的财政拨款,不再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和转入事业基金,统一按本办法关于基本支出结转结余资金的规定执行。对事业单位在实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后,已转入事业基金但尚未使用的财政拨款资金,也一并纳入本办法管理。

第七条 对累计基本支出结转规模较大的部门和单位,市财政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对其结转资金进行统筹,作为安排该部门下一年度基本支出预算的资金来源。



第三章 项目支出结转结余资金的管理



第八条 项目支出结转结余资金按照结余性质,分为净结余资金和专项结转资金。

(一)项目支出净结余资金分为单位专项支出资金净结余和财政特设专户专项资金净结余,具体包括:项目当年已完成形成的资金结余;由于受政策变化、计划调整等因素影响,项目中止或撤销形成的资金结余;某一预算年度安排的项目支出资金连续两年未动用、或连续三年未使用完形成的资金结余。

(二)项目支出专项结转资金分为单位专项结转资金和财政特设专户专项结转资金,具体包括:项目当年已执行但尚未完成而形成的结转资金,或项目因故当年未执行,需要推迟到下年执行形成的结转资金(包括本级财力安排的项目支出资金和上级专款)。

第九条 项目支出结转结余资金的管理,视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属中央和省级专项补助项目结余资金,中央和省有明确项目用途和使用单位的,按规定执行;没有明确安排具体项目用途和使用项目单位的,全部纳入市级财力来源统一安排。属市级预算安排的项目支出结转结余资金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项目支出资金净结余由市财政局收回总预算,用于平衡当年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或作为下一年度市本级预算安排的资金来源。

(二)项目支出资金经市财政局审核批复后,作为部门结转资金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与下一年度部门预算一并执行。

(三)各部门在下一年度对上年结转资金的预算执行过程中,原则上不得调整项目支出专项结转资金使用用途,确实需要调整的,应报市财政局审批。

第十条 市级部门基本建设项目结余资金,按照国家财政部关于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对全额财政拨款的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后形成的净结余资金,由市财政收回平衡预算。对于财政补助的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后形成的净结余资金,按投资比例收回财政。

第十一条 市级部门政府采购项目结余资金管理:对财政预算全额安排的政府采购项目形成的资金净结余,由市财政收回平衡预算;对财政补助政府采购项目资金净结余,留给项目采购单位弥补经费不足开支。

第十二条 各部门要按照年度工作计划,加强组织协调,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确保按计划完成项目实施工作,减少项目支出结转结余资金的形成。



第四章 结转结余资金使用的审核与确认



第十三条 市级各部门和单位在预算年度结束前后,应及时做好收入、支出、结余及往来资金的结算与清理工作,及时与财政部门对账,并对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结转结余资金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于次年1月15日前,集中向财政部门填报本单位《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情况表》(同时报送电子文本),并对确需结转的项目支出逐一说明并提出结转申请。

第十四条 市财政局按照本办法第二章、第三章相关条款规定,对结转结余资金数额和有关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核查,于次年1月底前完成审核确认工作并将审定意见通知各部门、单位,并在次年一季度内办理相关结转结余资金结转使用或收回财政工作。



第五章 结转结余资金管理与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 市财政、审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对市财政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或检查。

第十六条 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制度,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取消执收部门、单位的政府非税收入过渡账户,执收部门、单位收取的所有政府非税收入,按规定统一缴入政府非税收入财政专户,严禁设立“小金库”。

第十七条 市财政部门要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市级预算执行管理措施,督促、配合部门和单位加快预算支出进度,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第十八条 严格特设专户管理。清理和规范现有特设专户,除中央和省有明确规定外,原则上不再开设新的特设专户。切实加强特设专户资金的使用管理,加快资金拨付进度。

第十九条 对市级部门和单位在结转结余资金管理中违反本办法的,市财政局应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相关规定,责令其进行纠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进行整改。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所有涉及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的预算管理均按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一条 对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政府性基金和专项收入支出结转结余资金,除按照各项基金和专项收入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外,还应执行本办法。其中,按规定由市级财政部门收回的结余资金仍应按照基金和专项收入的专项用途安排使用。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厦门市领导机关内宾接待工作暂行规定

福建省中共厦门市委办公厅 厦门


厦门市领导机关内宾接待工作暂行规定
中共厦门市委办公厅 厦门市人民


一、总则
第一条 为使厦门市党政机关接待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发挥接待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特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作用,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市接待办是主管接待工作的职能部门。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具体负责接待对象的食宿行安排,协调我市内宾接待工作;协助市委办、市人大办、市政府办、市政协办、市纪委办做好党和国家领导人,省、地级领导及其随员的接待工作,并对市属各部、委、办、局内宾接待
工作担负联络、组织、协调、检查和监督的职责。
第三条 内宾接待对象主要是指地、市以上领导和机关及其所率的检查、参观、考察团组。
第四条 承担接待的单位应制定接待方案,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好座谈、参观、考察和迎送工作,并派员陪同。
第五条 市接待办每日需将到达我市的副地(厅)级以上客人名单综合上报市委、市政府办公厅。
第六条 接待工作要贯彻中央和国务院的精神,力求热情服务、简化礼仪、轻车简从、节俭得体和安全周到。

二、任务分工
第七条 市委办公厅负责接待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以上领导、中共中央办公厅及直属单位、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含办公厅)领导及其所率团组。
第八条 市人大办公厅负责接待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常委会委员和各专门委员会领导,各省、市、自治区、地(市)级人大机关领导及其所率团组。
第九条 市政府办公厅负责接待国务院领导、国务院办公厅及直属单位和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含办公厅)领导同志及其所率团组。
第十条 市政协办公厅负责接待全国政协领导、政协常委和各专门委员会领导及省、市、自治、地(市)级政协机关领导及其所率团组。
第十一条 市纪委办公厅负责接待中纪委、监察部领导及所属机关和省、市、自治区纪委、监察机关领导及各地(市)级纪委、监察机关领导及其所率团组。
第十二条 身兼数职的中央领导,按其所担任的主要职务,由市委办公厅牵头协调有关部门接待。
第十三条 中央军委、各总部领导,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及市接待办协调有关机关、单位对口接待。
第十四条 退居二线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按离退休前所担任职务,由对口单位接待。省部级离退休老干部按上述原则对口安排接待。
第十五条 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市、自治区的部、委办、局领导,由本市相关部门对口负责接待。
第十六条 地、市党政领导同志及其所率团组,由市接待办负责接待,相关部门协助。
第十七条 在我市召开的全国、全省性会议由会议主办单位负责接待,市接待办配合。
第十八条 根据临时任务的需要,市领导可指定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接待有关方面的客人。

三、迎送、陪同
第十九条 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市、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的领导抵离厦,分别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秘书长、副秘书长或办公厅副主任到车站、机场、码头或交界处迎送,相关市领导在下榻处迎送和陪同视察工作。
第二十条 中央、国务院部、委、办、局领导,省、市、自治区党委、政府部门领导抵离厦,由党委、政府的相关部门领导迎送和陪同。
第二十一条 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人大、政协各专门委员会领导抵离厦、由人大、政协办公厅协调相关部门领导负责迎送、陪同。
第二十二条 地市党委、政府领导抵离厦,由市接待办负责迎送和陪同,并负责协调相关部门领导陪同。
第二十三条 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的接待,根据实际情况由市领导确定相关部门负责迎送和陪同。

四、会见、陪餐
第二十四条 客人需市领导会见应由接待单位分别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办公厅审批,由办公厅安排相关领导出席。各有关领导应按时间、地点准时到场,接待人员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十五条 一批客人一般只安排领导陪餐一次。涉及几个部门和单位共同接待的,应由主要负责接待的单位牵头组织。
第二十六条 控制陪餐人数。接待单位应将接待对象和陪餐人数报市接待办安排,其他人员可安排工作餐。

五、食宿、交通
第二十七条 接待内宾一般安排在市接待办所属宾馆,按规定标准安排食宿。特殊情况需要安排在其他宾馆、酒店食宿,必须报领导同意后,由市接待办统一安排。
第二十八条 接待对象的住宿、就餐标准由市接待办按规定标准统一下达通知。
第二十九条 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省、市、自治区领导的接待用车,统一由市接待办提供保障。市委、市政府办公厅接待客人用车由市接待办负责提供。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办公厅的接待用车按接待任务分工负责提供车辆,有困难商请市接待办统筹解决。其他部门接待的客人,
由各部门自行解决交通工具。除省、部级以上领导可跨市用车外,其他客人的接待用车一般不派出市外。
第三十条 省、部级以上领导因活动需要,可使用“鹭江”号游艇。

六、经费开支
第三十一条 内宾接待对象,其住宿、就餐、用车、就医等经费开支,严格按照市委办发[1996]041号文通知规定的要求执行。
第三十二条 各种会议和实行经费包干的部门、单位,需要请市领导出面会见、陪餐等接待经费,原则上由各主办单位负责。
第三十三条 市直各部门、单位对口接待的客人,需要市接待办协助安排食宿者,费用自理。
第三十四条 各省、地(市)来厦举办经贸洽谈会、恳谈会及新闻发布会等招商活动,或本市和驻厦各部门、单位邀请来厦参加其组织活动的客人(含考察的团组),接待经费由主办单位负责。

七、安全、警卫
第三十五条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安全、警卫,按照中央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部长和相当于部长的领导,各兄弟省、市、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或重要任务,经市领导同意,由办公厅下达警卫、警车疏导任务。
本规定从文件下达即日起执行。



1998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