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我国司法调解制度之管见/陈文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3 09:34:31   浏览:925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重构我国司法调解制度之管见

陈文刚


司法调解制度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对双方当事人进行教育规劝,促使其就民事争议通过自愿协商,达成调解协议的活动。司法调解制度,作为法院解决纠纷的一种机制,是我国“和为贵”、“冤家宜解不宜结”等传统美德和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已成为我国法院的“高水平审判”方式,被誉为“东方经验”。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专章对调解解制度进行了规定,但仅有短短的七条,较为原则,不具有可操作性。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对调解制度作出了一些司法解释,特别是2004年8月颁发的《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法院的调解实践作出了一些具体规定,但我国司法调解制度在立法结构、基本原则等方面的重大缺陷依然存在,主要有:
第一、同一民事诉讼程序中规定性质不同的调解制度和判决制度不科学。我国《民事诉讼法》既规定了调解制度,又规定了判决制度,而两者属截然不同的解决民事争议的不同机制,有作严密的制度设计的判决程序和随意性很大的调解程序,一刚一柔,性质完全不同,将其规定在同一程序中,必然造成任意性与规范性的冲突,表现出了我国现行调解制度在立法结构上的不科学。
第二、调解者与判决者归于同一不科学。现行《民事诉讼法》将法官设计成兼具审判者和调解者双重身份的诉讼主体,他既是疏导、钝化、消解当事人之间矛盾的调解者,又是诉讼活动的指挥者和纠纷的裁判者,他可以认定或否定当事人主张的事实,支持或反对当事人提出的诉讼主张。这种身份上的竞合,使调解者具有潜在的强制力,在当前司法实践中普遍重视,甚至片面追求调解率的情况下,法官出于趋利避害的考虑,在处理案件时自然而然地选择调解结案,在法官摆出裁判者身份进行调解时,当事人违心达成协议成为必然。
第三、调解自愿原则与有关规定相矛盾。自愿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确定的调解基本原则,但现行民事法律却又规定了若干应当进行调解的情形,如规定离婚案件必须进行调解,规定六类案件开庭审理时应当先行调解等,这此强制性规定显然与自愿调解原则相冲突,客观上形成了毋须征求当事人同意即可进行调解,使“强制调解”成为了一种合法的行为。
第四、现行《民事诉讼法》将“事实清楚、是非分明”作为调解的基本原则有失妥当。调解贯穿于民事审判活动的全过程,可以在庭前、庭中、庭后(宣判前)的任何时候进行。在庭前、庭中调解时,要求做到“事实清楚、是非分明”是不科学的,因为只有对证据进行举证、质证,经过庭审中的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阶段,才能认定事实,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才可能“是非分明”。从另一个角度上讲,调解要求“事实清楚、是非分明”,在时空结构上混淆了调解与判决的界限,无疑扼杀了调解固有的属性,抑制了调解功能的发挥,还不如直接判决更为快捷、经济。
我国的司法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还有许多,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已成为立法者、学者及司法工作者的共识。本人认为,在重构我国司法调解制度时,应当充分考虑我国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政治和经济条件等因素,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
第一、将调解者和审判者分离。在立法上,树立调审分离的指导思相,将调解和判决这两种浑然不同的解纠机制按照其特点分别加以规定,绝对禁止调解法官与审判法官在身份上竞合。调解法官只能依照特定的原则调解案件,调解不成,不能进行判决,只能依法及时将案件移送审判者审判。
第二、将调解程序与审判程序分离。调解机构应附设于立案庭,与负责庭前准备合二为一,既与审判环节相分离,又可利用立案庭现有的职责范围和司法资源,在民事诉讼案件流程中,调解只是其中的一环,从解纠角度看,调解和审判相区分自成系统。
第三、调解时间和审级上加以限制。为确保调审分离,防止反复调解,久拖促调解,应当规定调解只适用一审程序的审理前,一旦进入审理阶段,法院就不能进行调解,但双方当事人均申请调解的除外。当然,在诉讼的任何阶段,均应允许当事人自行和解。
第四、取消与自愿调解原则相悖的强制调解规范,使调解真正成为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自由选择,处于调解制度的核心地位,实现司法调解的本质属性。
第五、实行调解不公开原则。判决是强制性的解纠方式,因此要求审判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规则,实行公开审理的制度,经过对抗判定事实。而调解与此不同,调解更注重和合,因此更需要和谐气氛,试想在庄严的法庭上公开唇枪舌剑后,当事人还有多少可能达成一个互谅互让的协议?另外,随着公民权利的苏醒,纠纷的当事人也更希望纠纷在不公开的方式下得到处理。司法实践中,法官也常常采取“背靠背”的方式进行,尽量为调解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六、对调解案件再审的限制。现行法律允许对调解案件进行再审,这体现了有错必究的审判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现行法律对调解的再审条件没有作出相应的限制,在司法实践中过于宽泛,也至于影响了法院处理案件的严肃性。因此,司法调解再审应当加以限制,仅限于:1、协议内容违反国家禁止性规定,侵犯他人及社会公共利益;2、协议是受胁迫、欺诈而达成;3、参与调解的人无诉讼行为能力。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嘉峪关市劳动能力鉴定暂行规定

甘肃省嘉峪关市人民政府


嘉峪关市劳动能力鉴定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正确开展职工伤、病、残、职业病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维护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和《嘉峪关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嘉峪关市境内的党政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群众组织、事业单位以及各类性质的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中的职工,在因工负伤、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处于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需要确定其伤病程度和社会保险待遇时的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是指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临时职工和其他职工。
第三条 成立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是鉴定职工劳动能力的权威机构,受市政府领导。成员由劳动和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人事、卫生、工会、等部门的负贵人组成。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一至三人。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生育保险科,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第四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聘请医疗卫生专家十至二十名建立专家库,开展劳动能力鉴定技术工作。
第五条 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国家、省有关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的政策法规,制定本市劳动能力鉴定方面的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受理单位、个人呈报的劳动能力鉴定报告;
(三)工伤职工劳动能力的鉴定;
(四)延长停工留薪期的确认;
(五)安装、配置辅助器具的确认;
(六)工伤复发的确认;
(七)工亡职工供养亲属劳动能力的鉴定。
第六条 企业主管部门的职责
(一)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劳动鉴定工作的政策法规;
(二)监督所属企业正确开展伤、病职工休假、复工的劳动鉴定工作和监督、审查所属企业按规定程序上报评定伤残等级、病退职工鉴定等工作;
(三)负责承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交办的其它劳动鉴定工作事项。
第七条 职工在工伤医疗期间内治愈或者伤情处于相对稳定,或医疗期满仍不能正常工作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评定伤残等级并定期复查伤残状况。劳动鉴定程序如下:
1、《职工劳动能力鉴定表》由工伤职工所在单位填写一式三份。非因工负伤或因病致残人员要求鉴定的,其要求与工伤职工相同。特殊情况下,职工可直接申请鉴定。
2、提供历次病、伤、残医院治疗的原始病历,属因工伤残的,需持工伤事故调查等有
关材料;属职业病的,需持卫生部门授权的职业病防治所(院)提供的诊断资料;属精神病的,需持精神病院的诊断资料;其它情况的,需持能证明其伤残的相关材料等报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
3、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认真审核申请及附件材料,资料不全或情况不明的不予受理。
4、符合条件的,统一安排鉴定,并把鉴定的时间、地点、人员提前通知企业及相关人
员。鉴定结论从受理之日起60天内作出,遇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并发给伤残鉴定等级证明。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将鉴定结果及时通知企业和被鉴定的职工,并由所在单位公示。
5、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组织有鉴定资格的专家对被鉴定人员进行劳动能力的医学诊断。专家根据临床检查情况,对照鉴定标准,分科填写鉴定意见,鉴定意见要有三名以上专家签字方可有效。
6、专家组对伤残、病残职工的状况鉴定要本着客观、公正、科学严谨的态度,写出定
性正确、定量准确的诊断意见,由市劳动鉴定委员会确定伤病或伤残等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鉴定结论须通过半数成员通过,方能生效。
7、专家组对被鉴定人的伤、病、残、职业病等情况和劳动能力状况作出鉴定时,对资
料不全或手续不完备的,有权要求申报单位或个人补充材料或对有关事实情节进行复查,也可要求被鉴定人到指定医院重新检查诊断。
8、职工对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申请复查;对复查结论不服的,可以向省劳动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作出的鉴定为最终结论。
第八条 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无正当理由拒绝到指定医院复查的,有权据情定案。对拒绝复查,又拒不服从工作安排者,企业劳资部门可根据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定案结论,按国家有关规定分别作出相应的处理。
第九条 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受理的劳动鉴定案件,按规定收取鉴定费。参加工伤保险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未参加工伤保险的,鉴定费由申请单位支付,无单位的由职工个人负担。职工对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结论不服要求复查的,经复查维持原鉴定结论的,鉴定费由职工本人负担;否定原鉴定结论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负担。
第十条 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收取的鉴定费用主要用于支付劳动能力鉴定期间专家、委员会成员、工作人员以及案件调查费用开支,鉴定费要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修订2007年和2008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通知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修订2007年和2008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通知

2007年11月19日 财预[2007]468号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总后勤部,高法院,高检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中心支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国发[2007]26号)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有关征管需要,现就《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和《2008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调整及有关预算管理问题明确如下:
一、在《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103类“非税收入”06款“国有资本经营收入”01项“国有资本投资收益”下增设98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企业收入”,科目说明为“中央收入科目。反映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中央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本目为试点中央企业上缴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007年专用科目,《2008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不增设本目。
二、在《2008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收入分类中删去103类“非税收入”06款“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下所有项级和目级科目,重新增设01项“利润收入”,02项“股利、股息收入”,03项“产权转让收入”,04项“清算收入”,05项“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退库”,06项“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和99项“其他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一)在01项“利润收入”下按01至09目顺序增设“中国人民银行上缴收入”、“金融企业利润收入”、“烟草企业利润收入”、“石油石化企业利润收入”、“电力企业利润收入”、“电信企业利润收入”、“煤炭企业利润收入”、“有色冶金采掘企业利润收入”、“钢铁企业利润收入”,按12至25目顺序增设“化工企业利润收入”、 “运输企业利润收入”、“电子企业利润收入”、“机械企业利润收入”、“投资服务企业利润收入”、“纺织轻工企业利润收入”、“贸易企业利润收入”、“建筑施工企业利润收入”、“房地产企业利润收入”、“建材企业利润收入”、“境外企业利润收入”、“对外合作企业利润收入”、“医药企业利润收入”、“农林牧渔企业利润收入”,以及98目“其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企业利润收入”和99目“其他企业利润收入”。
(二)在02项“股利、股息收入”下增设01目“金融业公司股利、股息收入”,02目“国有控股公司股利、股息收入”,03目“国有参股公司股利、股息收入”, 以及98目“其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企业股利、股息收入”和99目“其他股利、股息收入”。
(三)在03项“产权转让收入”下增设01目“国有股减持收入”、02目“电力改革预留资产变现收入”、03目“铁路资产变现收入”、04目“国有股权、股份转让收入”、05目“国有独资企业产权转让收入”,以及98目“其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企业产权转让收入”和99目“其他产权转让收入”。
(四)在04项“清算收入”下增设01目“国有股权、股份清算收入”、02目“国有独资企业清算收入”、98目“其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企业清算收入”。
(五)在06项“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下增设01目“工业企业计划亏损补贴”、02目“农业企业计划亏损补贴”、03目“外贸企业计划亏损补贴”和99目“其他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
三、将《2008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收入分类103类“非税收入”07款“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06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出租收入”名称修改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下设01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出租收入”、02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99目“其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
四、在《2008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功能分类213类“农林水事务”01款“农业”、02款“林业”、03款“水利”,214类“交通运输”01款“公路水路运输”、03款“民用航空运输”,215类“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01款“采掘业”、02款“制造业”、03款“建筑业”、04款“电力”、05款“信息产业”、06款“旅游业”、07款“涉外发展”、09款“商业流通事务”、12款“烟草事务”、99款“其他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下,分别增设51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在230类“转移性支出”08款“调出资金”下增设03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出资金”。删去215类“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02款“制造业”说明中的“烟草”。
五、在《2008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经济分类304类“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下增设04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费用性支出”;311类“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下增设06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本性支出”;399类“其他支出”下增设05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其他支出”。
六、删去《2008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附录一《一般预算收支科目》的10306款“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下各项。重新增设01项“利润收入”及下设01目“中国人民银行上缴收入”、02目“金融企业利润收入”以及99目“其他利润收入”;02项“股利、股息收入”下增设01目“金融业公司股利、股息收入”和99目“其他股利、股息收入”;03项“产权转让收入”及下设01目“国有股减持收入”、02目“电力改革预留资产变现收入”、03目“铁路资产变现收入”和99目“其他产权转让收入”;05项“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退库”;06项“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及各目;99项“其他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七、《2008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增设附录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科目》。
八、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应在一般预算之外单独编列、有关收支也应单独核算。
附件:1.修订后2008年科目主表
2. 2008年科目主表修订前后情况
3. 2008年科目附录一《一般预算收支科目》修订情况
4. 2008年科目附录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科目》